在抗日战争的烽火岁月中,为保护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故宫博物院曾将80箱共计1022件国宝转移至贵州安顺华严洞,历时近六年安然无恙。这段鲜为人知的“文化长征”背后,有着怎样的故事?华严洞为何能成为国宝的“守护地”?近日,翻阅相关历史资料,并采访相关专家学者,带你回溯那段尘封的历史。

华严洞藏故宫博物院历代书画珍品展
国宝南迁,是一场迫不得已的“文化长征”。
据史料记载,1931年,“九一八”事变爆发,北平处于危险之中。1933年,山海关失陷,平津告急。故宫博物院理事会临时召开紧急会议,决定将文物转移,以避免国宝毁于战火。1933年至1936年,故宫文物分五批运至上海,包括文献档案、图书古籍、陶瓷、青铜器、书画、玉石器、漆木器、文玩、珠宝等。1937年七七事变后,日军逼近南京,文物被迫二次西迁,分南、中、北三路向大后方疏散。这其中,南路80箱文物由庄严、曾湛瑶、那志良等人押运,经汉口、长沙运至贵阳暂存。1938年文物抵达贵阳后,存放于六广门北大营。
“但因贵阳作为省会城市,易遭日军空袭,1939年贵阳遇炸印证了此考虑。”来自中共安顺市委党史研究室宣教科的王荟对故宫文物南迁有一定研究,她说,为了文物安全,当时安顺籍教育家张廷休推荐家乡华严洞作为文物存放处,经考察后,1939年初,藏存在贵阳的80箱文物装成15辆大卡车,在庄严等人的护送下,辗转运至安顺华严洞。


转移中拍摄的老照片
而文物存放绝非简单的“搬入洞内”。故宫人以严谨著称,专门在洞中修建了木制库房,其式样如庄严所言“稍仿正仓院”。文物存放处离洞口约400米,既安全又防潮。同时,在安顺文庙内成立了“故宫博物院安顺办事处”,由庄严出任办事处主任。
为什么会选择安顺华严洞作为存放地?
王荟解释,选择华严洞,是因为它具备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华严洞位于安顺西秀区华西办华严村,洞极深邃,洞口宽敞,夏凉冬暖,湿度稳定,非常适合文物保存。此外,洞口古木森森,还有一座古庙作为掩护,隐蔽性极强。
这80箱文物,大部分参加过英伦中国艺术国际展览会,也是迁徙文物中的精华。“这批文物堪称国之瑰宝。”王荟介绍,文物中书画类数量占比超80%,以宋元明清名家书画为主。涵盖中国书画史巅峰之作,包括宫廷御笔、文人墨迹、院体画与写意画并重。青铜器与玉器类包括西周《毛公鼎》(铭文最长的青铜器)、《散氏盘》,东汉《玉辟邪》等,多为礼器与皇家收藏,象征古代政治与礼仪制度。瓷器与文玩类,有宋代五大名窑精品,如汝窑《天青无纹水仙盆》、定窑《白瓷婴儿枕》;清代《粉彩百鹿尊》《镂空蟠螭套瓶》等,釉色工艺极致,部分为宫廷日用器或陈设品。


展出的复制珍品
文物在华严洞存放期间,得到了当地政府和军民的严密保护。为感谢安顺人民的贡献,故宫博物院安顺办事处主任庄严等人曾挑选部分文物在安顺展出。1943年10月10日,安顺民教馆举办“文化艺术展览会”,展出了部分书画和青铜器,引起巨大轰动。1944年4月,故宫博物院安顺办事处又在贵阳举办了规模更大的书画展,让民众一睹国宝风采,激发了人们的爱国热情。
1944年11月,“黔南事变”爆发,贵阳告急。一旦贵阳沦陷,存放在安顺华严洞内的故宫文物处境又岌岌可危。12月5日,80箱文物在3小时内装车,连夜运往四川巴县。1945年抗日战争胜利后,这批文物辗转至重庆、南京,最终于1949年运抵台湾,现存于台北故宫博物院。
在民族存亡之际,国宝南迁不仅是对文物的保护,更是对文化命脉的延续。而华严洞是抗战时期中国文物保护的一个缩影,它以其独特的自然条件和隐蔽性,为这批国宝提供了安全的栖息地。从1939年1月22日到1944年12月5日,文物在这里安然存放了5年10个月零13天,这段历史不仅是中国文化遗产保护史上的重要篇章,也是中华民族团结一心、共克时艰的生动写照。
如今,硝烟散尽,历史远去,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和铭记这段历史,安顺也在积极作出努力。


展出的复制珍品
走进安顺古城艺术粮仓里,“国宝南迁的记忆——华严洞藏故宫博物院历代书画珍品展”在此展出,只见墙上和展柜里展出着许多珍贵的书画作品,为市民游客开启一场难得的精神盛宴。据安顺旅游集团工作人员介绍,本次展品共有59件珍品通过1:1复制,其中不乏“三希”之首王羲之的《快雪时晴帖》、黄庭坚《松风阁诗》、赵孟頫《鹊华秋色图》等书画瑰宝。

市民观展
而在离安顺古城5公里以外的市博物馆一楼,故宫文物与安顺华严洞——故宫文物南迁专题展厅里,众多珍贵的图片和资料,全面、真实地讲述了故宫文物南迁到安顺华严洞的历史故事。安顺市博物馆馆长张凌说:“图片展旨在纪念故宫文物南迁这一重要历史事件,让更多的人了解故宫文物南迁的艰辛历程,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展示安顺华严洞在文物保护中的重要作用,促进文物保护事业的发展。”